当了爸妈后,最关心的莫过于是宝宝生长状况,不过,大家往往关注的焦点不是一次可以喝多少奶量,就是体重有多重,只是这样不免失之客观性,不妨善用儿童生长曲线,以确实掌握孩子的生长状况。下面八宝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幼儿生长曲线图有什么用,需要持续定期测量吗。
宝宝出生后,亲朋好友最爱问的问题,包括:出生体重多少?一次喝奶几西西?几个月后,大家仍继续关心孩子的体重、喝奶量,如果有模拟的对象,就会听到「王大妈的外孙才几个月大,已经10公斤了」、「二婶家的金孙一次都喝180c.c.,养得胖嘟嘟」、「宝宝这么小一只,你这个妈妈怎么养的啊?到底有没有喂孩子喝奶?」一般人总习惯性从这些数字加上自身经验,任意「断定」妈妈会不会养孩子,但这些简单的数字是否够客观反应宝宝生长状况?在此,套句乡民流行语,「闪开!让专业的来」,从现在起,以儿童生长曲线评价宝宝的成长,这才是「专业」!
用途掌握生长状况宝宝出生后,父母从医院领到《儿童健康手册》,其中有几页是男女有别的生长曲线图,这可是了解孩子生长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值得父母花点时间认识。
生长曲线图是测量一大群健康婴儿生长过程的统计结果,由于这些数字采集自一大群婴儿,因此,整个曲线由5条连续曲线组成(3rd、15th、50th、85th与97th),代表群组的变化,故有时并不能显示成长上的个别差异,但可做为宝宝生长过程中的参考指标。马偕医院儿童医学部新生儿科主任暨新生儿加护病房主任张瑞幸表示,「从生长曲线图的几条线观察走势,可知宝宝出生后的前6个月是变化最大的阶段,线条走势较陡;之后生长的速度变得比较慢,走势趋缓,1岁后,线条更为平缓,但宝宝还是有在成长,但变化性没有像出生前6个月那么大」。
她说,宝宝出生后,可定期为宝宝量头围、身高与体重,对照手册上的生长曲线,即可掌握宝宝的生长状况是否符合走势,以及从中观察是否有异常警讯。一般所说的「正常值」,是位于3%〜97%的范围,若宝宝的生长曲线低于3%或高于97%,可能存在生长发育迟缓或生长过速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被关心。
指标身高体重头围综合身高、体重与头围等3项指标,可了解宝宝成长状况,至于为何测量这3个项目呢?张瑞幸医师说明每一项的意义:
体重:「宝宝的体重反应营养状况,这也是观察身体健康状况最容易看到的指标」。95%的足月新生儿体重在2.5~4.0公斤,而男宝宝平均体重会比女宝宝来得重一些。通常宝宝满月的体重比出生时多1公斤,4个月大时为出生时的两倍,满1岁则为出生时的3倍,2岁约12公斤,之后,大约每年增加2~3公斤。
身高:随着骨骼发育,身高亦有所改变。一般而言,95%的足月新生儿身高在45至55公分之间。出生起到满6个月,平均每个月会长2.5公分,第7个月起到1岁,每个月平均长1.3公分,整体而言,满1岁的身高约为出生时的1.5倍,然后,长高速度会变慢,不过,每年仍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张瑞幸医师补充,「2岁前,宝宝身长是躺着以皮尺量或使用较为准确的身高测量板测量;2岁后,则是量站立的高度,因此,在2岁时的生长曲线会有落差」。
头围:足月的新生儿头围约33~35公分,「2岁前,宝宝的脑神经仍在发展,但以第一年的成长速度最快」,3岁时的脑容量已达成人大小。张瑞幸医师提醒,「头围成长速度太快或太慢,可能是结构有异常」,若头围大于97个百分位或小于3个百分位是有意义的异常,应积极就医检查。
观察持续定期测量生长曲线是连续性的,无法只看某一个时间量出来的落点,必须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将不同时间所量出的落点连成线,以看出是否有依循生长曲线的走势。张瑞幸医师指出,「通常在6个月内,因配合疫苗注射时间(满月、2个月、4个月、6个月),几乎每一两个月都有机会为宝宝量体重、身高与头围,之后,9个月大时可再做一次健检以追踪生长发育,不过,父母多半因没有要接种疫苗而省略」,由于宝宝不满一岁,体重与身高不易由父
母自行测量,她建议,「若有看诊机会,可要求医护人员帮忙测量」,以掌握宝宝的生长状况。
由于每一个宝宝的体质、遗传与喂食等因素有所差异,生长曲线可能未必依循同一条曲线走,「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现曲线偏离超过两条曲线(高于或低于二个曲线间)的情况,必须请医师评价检查。一旦确定有生长过于快速或缓慢的情况,必须找出造成原因,以寻求改善方法」。
她说,「短时间内偏离超过两条生长曲线,其实并不容易,即使宝宝处于厌奶期,体重也不致掉太多,且身高会持续生长;若是生病,也多是短期食欲不佳,只要复原,重振食欲,少掉的体重很快又能补回」。加上满6个月后,宝宝开始会坐会爬,活动量大,甚至吃副食品的状况不好,都可能会让体重「原地踏步」,不再像出生前6个月的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观察是否有偏离生长曲线的状况」。提醒,宝宝吃副食品很重要,当宝宝4个月大起,可尝试吃副食品,「不要一直喂奶,而让宝宝没有饥饿间隔,这样更难建立吃副食品的习惯」。